刘建德 孙材康 谢书强 刑雨旸 蔺卓华
发表于: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2年第16卷第6期
我们走自1988年5月~2001年12年共收治臀肌挛缩症患者21例,现报告如下。
1 临床资料
1.1 一般情况 男13例,女8例;年龄<5岁,4例;5~10岁,12例;11~14岁5例;单侧17例,双侧3例。反复臀肌注射13例,骨骼术后3例,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病史2例,无明显原因3例。
1.2 临床表现 双侧发病者,双下肢外展、外旋位,站立是呈“八”字形,坐时双下肢不能靠拢,双下肢骨骼外展时才能端坐,下端时呈典型的蛙式,行走时呈外“八”字步,走快时,呈跳步。
单侧发病者,患侧下肢外展、外旋,行走有轻度的跛行。患者臀肌均可触及条索状物,局部常有斜行软组织凹陷。检查骨骼时,屈曲<20度,如果继续完成屈曲活动,患者下肢需外展外旋才能完成。X线表现常显示不同程度的髋臼发育不良,髋臼指数增大及股股颈干角加大。
1.3 治疗方法及疗效 本组病例除3例未治外,均行手术治疗。在全麻下,侧卧位,切口自髂后上棘下一横指向前并向后下,呈弧形达大粗隆偏后方,切开皮肤、皮下组织,显露臀筋膜,检查臀筋膜颜色,软硬程度、弹性及厚度等情况,然后术者一手握患者下肢,使骨骼屈曲、内收、内旋运动。臀筋膜增厚、紧张、弹性差,呈纤维化时可切除或松懈。继之切开筋膜显露臀大肌,用手触摸出多条肌肉挛缩的条索,如该条索细可切断,如该条索较厚,可作延长,知道骨骼活动正常为止。术中应严密止血,注意保护坐骨神经及臀部血管。术后用屈髋屈膝正中位皮牵引,或者双下肢并拢宽皮带固定。一般1周后去牵引及固定,床上作骨骼屈曲内收活动,术后随访6个月~3a,除2例复发外,其余16例骨骼均恢复正常。
2 讨论
2.1 关于本病的发病原因,目前各家意见尚不一致,如Hang 1979曾报道过28例;马承宣1978报道20余例,认为引起臀肌挛缩症的原因为臀部肌肉反复注射的原故,因为反复多次臀部肌肉注射针头损伤,在化学药物的刺激下能引起臀部肌肉纤维组织炎,继发纤维组织增生,较后形成坚韧纤维条索。本组13例患儿有明显的反复肌肉注射史,但其中4例手术中纤维条索不在臀部外上方(臀部肌肉常注射的部分),3例患儿无臀肌反复注射史,2例其父患此病。以上所述,显示该病病因除反复多次注射外,还与遗传因素有关。故该病症的原因不是单一的,而是多方面的,我们认为可能与多次臀部肌肉注射及遗传有关。根据临床观察结果,2%苯甲醇+青霉素引起臀肌挛缩症较多,共9例,单纯青霉素肌肉注射引起臀肌挛缩2例,注射其他药物2例,因而我们认为2%苯甲醇是引起臀部肌挛缩的主要致病因素。
2.2 本组3例先天性骨骼脱位术后患儿引起臀肌挛缩症,一般在术后2~3个月来院复查时,发现患者单侧下肢呈外旋位,检查患髋内收,内旋活动障碍。先用保守治疗,即手法使患髋内收、内旋,经治疗后,均不理想。再次手术方法,术中见臀肌挛缩,并有多条粘连带,外展外旋肌群挛缩,将挛缩的纤维条索切断或部分切除,使骨骼活动正常。术后将患肢用单髋人字石膏固定(患髋内旋20度,外展30度),3周后去石膏,床上作内收、内旋锻炼,防止臀肌外旋肌挛缩。
2.3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,非手术治疗疗效差。本组其中2例经常规牵引、按摩、理疗后症状无改善,后又进行了手术治疗,术中切除臀肌条索状物应注意避免伤及坐骨神经、臀部神经和血管。
2.4 本组复发2例,其原因:①术中没有6切除或切断影响纵向屈髋的纤维挛缩带及肿块,如果骨骼仍不能恢复正常,可以切断或延长髂胫束;②术中应严格止血,组织渗血应压迫止血,活动出血应结扎,创口应放置负压引流管,否则易积血,血肿纤维化,重新形成纤维条索,病后复发;③术后在床上早期功能锻炼,术后双下肢并拢固定3~5周,然后去除固定,在床上作骨骼屈曲、内收活动,一般3周后下床活动。
(收稿日期 2002—05—15)
参考文献:
[1] 马志成 斜形小切口治疗双侧臀肌挛缩症36例分析 按摩与康复学(中旬刊) 2011(5)
郑州仁济医院官方服务号
扫码关注,预约挂号,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