蔺卓华 娄志强 孙材康 孙守凯 谢书强
发表于: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3年5月第9卷第3期
我院自1998年6月~2002年6月采用股骨髁上倒置交锁髓内钉(RIMSC)治疗股骨髁上骨折20例,取得了较好效果,现报告如下。
1 临床资料
1.1一般资料:本组病人20例,男15例,女5例,年龄较大70岁,较小21岁,平均46.6岁。其中车祸伤15例,摔跌伤4例,重物砸伤1例。新鲜骨折14例,陈旧性骨折合并膝关节僵硬6例。其中陈旧性骨折为受伤后3~8个月,平均6个月,2例采用保守治疗,4例为因固定术后钢板或螺钉断裂,均可见大腿下段畸形且合并有膝关节僵硬。
1.2手术方法:术前根据x线片选择长短粗细合适的RIMSC钉,在硬膜外麻醉下取仰卧位,取膝关节前外侧切口,显露骨折端,清除断端淤血及坏死组织,若有髁间骨折,先用松质骨螺钉或骨栓固定髁间骨折(注意此钉不能影响RIMSC主钉的穿入)。然后向上翻转髌骨,显露膝关节,屈膝30度~40度,用弧形骨钻由髁间窝后交叉韧带起点的前方1.0cm处开口钻入干骺端,髓腔扩大器扩髓,选取直径小于扩髓器1.0mm装有瞄准器的RIMSC钉,插入髓腔,直到远端沉入关节面下1.0~2.0mm,之后通过瞄准器锁定2枚远侧锁固螺钉,再锁定2枚近侧的锁固螺钉。陈旧性骨折并膝关节僵硬者,先松解膝关节,尽量使其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,然后取出原有内固定,沿原骨折部位切断畸形愈合骨折,清理断端坏死组织及硬化骨,复位后依上法固定RIMSC钉,取髂骨制成骨柴,植于断端周围,拆除瞄准器检查膝关节的活动度和骨断端的稳定性,冲洗伤口,6止血,逐层缝合伤口,留置负压引流管。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,术后不用外固定,1周后逐渐练习膝关节活动。原有关节僵硬病人在术后24~48h做CMP锻炼,CMP起始活动度(伸)0度~40度(屈),以后每天增加10度的活动范围,直到屈曲90度为止。对粉碎性骨折及不稳定骨折在未形成骨痂前不负重。
2 结果
20例病人均得到随访,随访时间6个月~3年,平均18个月,骨折愈合时间为4个月~1年,平均8个月,肢体无畸形,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良好。原有关节僵硬病人的关节活动度亦在95度以上。按董纪元等制定的关节功能分级标准[1],优14例,良6例,优良 达到人人送锦旗。
3 讨论
3.1 股骨踝上骨折是指股骨下端距关节面15cm以内骨折,直接、间接暴力均可造成,膝关节僵直而骨质疏松者,由于膝部杠杆作用增加也易发生此骨折。按schatzker意见可分为四型:①单纯股骨髁上骨折无移位;②单纯骨折有移位;③粉碎骨折;④经关节粉碎骨折。如若复位不当,极易形成骨折畸形愈合。如固定不牢,术后不能立即进行膝关节活动,则将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和关节面的模造。因此,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时,应遵循以下原则:①有较大骨缺损或关节面有塌陷时必须植骨充填修正;②关节面完全复位;③内固定要坚强;④膝关节外翻角维持在5度~8度[2]。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较多,槽形角状钢板、95度加压滑动髁钢板(DCS)较具代表性。但其手术创伤大,须广泛剥离软组织,易致骨不连、畸形愈合及关节活动受限等。且前者由于柄部与钢板连为一体,柄部插入髁部时不易掌握准确的角度。后者操作较麻烦[3]。
3.2 采用RIMSC内固定治疗,患者失血少,骨折愈合快,无骨不连及成角畸形发生,且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。用该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能控制旋转与肢体短缩,稳定骨折端,负重时又能刺激骨痂生长,是一种弹性内固定。切手术时创伤小,避免广泛剥离软组织,保护骨折端血运,符合骨折愈合所需的力学环境。该钉通过股骨中轴线固定,所需弯曲应力几乎为零,骨折端均匀的承受轴向压力,避免剪、折、扭等有害应力,较大限度地克服了应力遮挡作用,提高骨折愈合 。本组病例均经扩髓后进钉,扩髓后使髓腔内直径更加一致,增加了骨与髓内钉的接触面积,并通过增加摩擦力提高骨折固定的稳定性。避免术后应用外固定之忧。扩大髓腔时产生的骨屑是良好的植骨材料。对于陈旧性骨折来讲,扩大骨髓是一种新的组织损伤,而在组织损伤早期能释放成骨活性物质,对骨折愈合有利,这种能力到骨折愈合才能停止。
我们认为,RIMSC钉手术创伤小,对骨折环境干扰小,固定合理、可靠,应力遮挡作用小,骨折愈合 高,是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方法。
参考文献
1 董纪元,卢世璧,王继芳.小切口膝关节粘连松懈术后及连续被动治疗膝关节僵直.中华骨科杂志.1997,17(11):675~677
2 朱通伯,戴克戎,主编.骨科手术学.第2版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9.338
3 胥少汀,葛宝丰,徐印坎,主编.实用骨科学.第2版.北京:人民军医出版社,1999.696
(收稿日期 2003—01—09)
郑州仁济医院官方服务号
扫码关注,预约挂号,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
